关闭

提示

首页 > 教育 > 正文

永胜小镇,文明之邦

信息发布者:兰树荣
2018-05-10 11:12:40
  • 1


    著名作家海男曾经写过永胜县城这个滇西小镇。她写道:一年四季的小巷,市面上鲜花装饰了古镇,街头站满了卖花的少女、老妪。卖花的习俗源自人类有香气弥漫这一天。卖花人大都是在山上居住的少数民族。他们在自由的高山上维护花朵的繁殖过程,然后又将美及绚烂带给在古镇中扎下根的小镇市民。……难怪,我在那小镇生活的无数年中,做梦的节奏是那样快,梦的色彩是如此鲜明 ,这应该归咎于鲜花及香气。

    海男还写过一部小说《县城》,小说里有永胜小镇的原型,有她青春的、诗意生活。一个生活了三十年的小镇,留下了“鲁迅文学奖”得主海男故乡的灵魂。

    永胜藉著名作家陈洪金也写过永胜小镇,他的《乡村记》里,也收进了《县城》这篇文章。他的县城是客观的、诗意的,从历史到现实,地震,火灾,人文历史,全部一网打尽……

    县城可能是每个作家难于绕过去的地方。

    我出生在永胜一个边远的村庄,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偶尔到过一次县城,从那一天开始,我一直想象着自己能够居住到小镇来。那时候,我似乎把永胜小镇上事实的东西想象成一种虚拟,一种灵魂深处的事物。

    后来我真的到了永胜县城工作,身临其境,蓝天白云,空气纯净,青山如黛。极目远眺,玉龙雪山在群峰之上闪烁灿烂的光辉… …你当然可以不知身在何处。然而,我不能忽视的是,这个小镇自古以来都从不同的风俗、感观上的角度和方向等等方面代表着一个县的历史和文化。可能正因为如此,时至今日,这个小镇才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 2

       永胜小镇是丽江的东南大门,是滇西北通往四川内陆的要塞边关。小镇和丽江隔江相望,一衣带水。小镇上的人,踏上田间铺满杂草的小路,登上农家简陋的小楼,便可以看到玉龙雪山上的云彩和白雪。多数时间,小镇的上空,都是蓝天白云,玉龙雪山祥光普照。小镇坝子平展,四周有群山拱围,山上青松挺拔,柏杨苍翠,映衬蓝天。有时候,天空的湛蓝让人有点不敢相信,怀疑是谁画出来的,是谁染出来的——让人觉得深邃而神奇。走在小镇的街头,神清气爽,犹在阳春白雪中。因此,古代文人墨客又称永胜小镇为“沧阳”之城。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永胜小镇成为滇川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滇西历史上最有名的马帮部落。永胜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自西汉以来,就是四川进入云南重要军事门户。唐以后,就被称为“北门”、“入云南之门”、“北国胜门”。据冯苏的《滇考》载:元朝宗宪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大兵从甘肃出征,进攻大理南昭国。大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取得胜利,所以将永胜改名为“北胜”,意为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元十七年(1280年),唐代南诏国蒙氏就在永胜境内建兵寨,控扼南北。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永胜小镇成了四川南至大理、缅甸,北至丽江、西藏、印度的三叉路口。作家范稳先生在走进西藏系列,《苍茫古道:挥不去的历史背影》中曾引经据典,从古道的历史发展步履,从华夏远古的渊源,阐述了两条最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一条是从丽江起,经大理、姚安、西昌到成都”的“秦开五尺道”。一条是“从丽江起,经永胜、宁蒗、盐源、西昌(古邛都)、筰都(现四川汉源县)、灵关、邛崃至成都”的“灵关道”。可见,永胜就在这条历史悠久的南丝绸之路古老的“灵关道”上,历来都是重要的交通要冲,在滇西茶马古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地理位置,使永胜成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特别到了明朝,永胜小镇一再进入朱元璋及他的南征将军傅有德和沐英的视线,多次对永胜调兵遣将,构筑城堡。历史资料表明,永胜小镇在历史上就是朱元璋的军队建筑的“澜沧卫城”。

    查阅多种历史资料,方知永胜“澜沧卫”是朱元璋为控制滇西的军政合一的管理机构。“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今永胜县),置澜沧卫。”——《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卷241”。资料说明,永胜小镇的前身——“澜沧卫城”,是朱元璋核准傅有德、沐英的上奏,派云南省指挥司前往永胜建卫时修建的。据《永胜文史资料》介绍,“明洪武二十八年(1383年)九月,云南两司将驻昆明的数千军官移到永胜(共6500人),次年(1396年),曾任澜沧卫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军和所属北胜、永宁、蒗渠三州土司军民建城,建成了现在的永胜城。”

    我们再来看历史上“澜沧卫城”的外貌图,整个小城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其气势非同一般。澜沧卫古城,南北依正子午向坐落,东西大街头为卯西向。东西南北四座城门设于两条大街的四个街尾处,在四面城墙的正中。城墙外为砖石砌筑,下石上砖,墙脚处砖石厚五尺,向上渐薄,城墙外直立,内却成倾斜面,呈缓坡,老人小孩都可上到城墙上面。城外为人马大道,大道外有护城河,河宽一丈二尺。初建时,城东门叫“迎旭”,南门叫“来薰”,西门叫“挥辉”,北门叫“拱极”。当时的古城,城墙气势磅礴,城楼、炮台整齐壮观。全城形成四条大街,十六条小街,成一个棋盘布局(小镇老人介绍,把古城建成棋盘格式,要让城内生活的人善于心计)。街面中心用石板铺就。城内钟楼高高耸起,庙宇更是随处可见。府署,学校,戏台,武场,人马旅店都十分齐备。……这是一座具有典型中原特色的古城,它的建筑,完全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与我们看到的中原军事古城堡如出一辙。

        朱元璋对永胜小镇如此重视,加上小镇古城如此的建设,杨陆先生在《丽江文史资料》中撰文说,丽江东面“永胜城自明洪武建澜沧卫军事重镇以来亦雄踞一时”。

    3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永胜小镇成了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茶马驿站。过去,从丽江到四川的马帮,从四川到西藏的马帮,到小镇上必住一晚。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小镇独特的出产和人文环境,小镇一度辉煌。光是县城西街,就有十一家马店和两家兽医店,每个马店,可容纳100匹牲口。小镇上的马帮也应运而生,形成小镇内,小镇郊外家家养马,户户赶马经营的局面。在茶马古道兴旺时,小镇的街道上,时时都有马蹄声和赶马人的吆喝声。小镇的马店随时挂出“客满”的牌子,食馆里,时时都坐满了一拨又一拨的马帮。

    每一条街道,也都因为有了马帮而异常活跃。北街是铁匠街,专门打铁制农具,打马掌和马掌钉。铁匠主要是邱家、黄家。他们打的铁器上,都打着自家的姓氏,一来扬名,二防冒名。想想看,打铁是一项最费力气的活,但小镇上的人却做得那样认真。打铁的,要名声干什么呢?现在我们都可能不容易把它想得明白。

    在县城南街,开得最多的是缝纫店、食馆,还有大校场,小校场,主要是驻军演兵的地方。南街还有一个辕门口,是县长出入必经的大门。在我的记忆里,辕门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土房子,我们很难想象,像辕门口这样的土门,过去县长的车马会雄纠纠气昂昂地从这里走过。并且,后来的辕门口出进的,再不是县官的马匹,而最多的是普通老百姓。

    永胜小镇的骡马交易也异常活跃。由于来往的马帮频繁,永胜的骡马品种好,小镇在清初就开辟了骡马交易市场。据《永胜县志》记载:“清朝初期,吴三桂坐镇滇省,图谋反清。他以购买便利为由,上奏朝廷批准,于永北州(永胜小镇)开茶马市,与西藏达赖喇嘛、内蒙根都台吉以茶易马,暗备军需,每年交易骡马数千匹。”茶马市上交易过丽江马,凉山马,四川马和西藏马。后来,吴三桂反清失败,茶马市停止,但以茶马市为由而开展的骡马物资交流大会却保留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 永胜小镇不但是滇、川、藏茶马古道的重镇,而且地处内地到小凉山的交通要道,商业发展非常快。大理人到永胜来经商的比较多,在永胜成立“太和会馆”,会馆设在城内钟鼓楼。民国四年,永胜商会也成立。据当时永胜商会会长杜应文介绍,商会参与永胜骡马大会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以骡马交易为主的土特产物质交流。永北的凉山马以能驮重、善爬山出名,交易很旺盛。二、进行跑马比赛。

    商会还坚持做公益活动,1943年在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响应中央和省里的号召,发动了七·七抗日救国捐。积极向县城各工商户募捐,筹得镍币7200元,如数交县党部,并张榜公布捐款名单。1944年又募捐了一万元。对抗日救国尽到了“匹夫有责”的义务。到了1945年,交流会结束,略有余款,与永胜县民教馆各出款15万元,共30万元,买得一套戏剧道具服装,为发展本县文化娱乐起到了较大作用。

    4

    小镇上被誉为滇西佛教胜地的灵源箐,灵气十足,佛教氛围浓厚。灵源箐位于小镇东郊三公里外的山麓,是一个集寺庙、亭阁、山水为一体的名胜。其间文物古迹,诗赋墨宝美不胜收。寺庙和亭阁都傍山依水,常年绿树成荫,花草团簇,景色异常迷人。箐中有壶山、笔架、弥勒山在灵源之南。箐中多条山箐中流水清澈,汇流经过灵源,蜿蜒而过,穿桥过郊,被永胜人称为“东圃群芳”。

    灵源寺内,有慈云坊,人天阁,真武阁,观音阁。盛夏以来,寺内分外凉爽清幽。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烧香拜佛,求签问卦,是滇西佛教胜地。灵源箐又名观音箐,是因为寺内有唐代吴道子真迹观音像而闻名,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像在观音阁内,为大理石刻,高178公分,宽75公分,像旁注有“唐吴道子笔”字样。其像造型美观,镌刻细腻,立体感极强,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新纂云南通志》金石考方国瑜跋曰:“永胜灵源箐石刻观音像,在滇中画像之较为古者”, “昆明圆通山有碑刻观音像即仿此翻刻,世人咸重此刻,当非偶然也。”明朝正六年(1511年),永胜小镇发生了8级大地震,北胜州古城陷塌,而相距只两三公里的灵源箐地带,竟完好无缺,形成明显的界线,为地质地震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价值。灵源箐观音石像也完好无损,更增加了人们对此景的崇拜。

    灵源箐还是大理国后裔,高氏土知州高土司家世代统台永胜的驻地。宋代时,大理段氏相国为高氏,到高升泰对,曾称国主。其后名虽让位,实专政权,号令皆出门。宋时,大理相国高智升使其孙高大慧统治永胜,高大慧就选择灵源建造房屋,营造府门。现有一当时高氏土司官邸平面图,可见当时高氏土司家的气势。高氏统治永胜后,自宋朝始,累向中原求取佛经典籍,而吴道子之原本,当此时来。世袭北胜土知州高氏,世代相国,又为佛门世家,其下属人员以佛教佐理政事,故滇中佛迹,多为高氏所为。历代人士写书著说,认为“高氏土司在永胜统治达800余年,其中原因之一,灵源风水助也”。

    历代文人墨客到了永胜小镇,灵源是一个必到的风景点,重要官员,每到必留下墨宝。灵源东,在人天阁东部有一石碑,是系乾隆五十五年(1791年)山西武宁人,永北直隶厅同知王之音托云南巡抚谭尚忠题写的,上题“灵源”二字。傍有文曰:“权永北司马王子音书来请作‘灵源’二字勒箐石,曰:章参将改大士前门,子音题之曰:‘人天’而易箐;以此冀得大书为名山重,敢请。予考山谷诗有曰:‘灵源大士人天跟’,王生本此。以名殊雅切,书以贻之。”谭尚忠此碑,笔迹道劲,气势逼人,笔墨功夫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游人到了灵源箐,观后无不赞叹。另外还有剑川人,楚雄人,贵州人,都在箐中题词题字,姚州举人赵鹤清的“流水自今古,野云知去来”。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省会稽人许炎,因觉观音原像价值高,只能悬于大厦,斗室不能容纳,便摹小像于其旁,以待摹拓。为要显示真迹,往往拓印之后,又用“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以为证明。

    5

    永胜小镇还是滇西瓷乡,所产瓷器,可以和景德镇的瓷器媲美。而且,永胜陶瓷生产历史十分悠久,据永胜县志记载,“永胜陶瓷生产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迄今已有120年历史。”《新纂云南通志》载:“永北所产瓷土较皖、赣优良。近来永北瓷器与江西争胜,迤西务属皆用之。”旧社会,永胜所产瓷器多由马帮驮到大理、保山、缅甸出售,永胜在瑞丽就有商号,丽江古城也有永胜的瓷器专卖行,瓷器由丽江贩到迪庆和西藏。旧社会,在永胜小镇里,驮瓷器的马帮不断,由于驮永胜瓷器赚钱,有的赶马人,就驮了一辈子的瓷器。解放后,运送永胜瓷器的汽车,日益增多,光是丽江地区瓷厂就有一个车队,还有一些临时运输车不在内。

    永胜县的陶瓷生产早已聞名国内外,在国家—些重要会场馆所也使用和保存着永胜瓷器,如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青花瓷茶具,是专门从永胜定做,由小镇人专程送到北京的。云南艺术剧院的艺术杯,是一件艺术性十分高的瓷器产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也是永胜瓷厂生产的。随之而来的是各大宾馆纷纷到永胜瓷厂定货,生产高档的餐饮具,别的不说,在云南具有相当水准的翠湖宾馆的茶餐具,大部分都出自永胜。更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周总理访问缅甸时,赠送缅甸总理吴奈温的瓷器,便是永胜瓷厂的产品。永胜瓷器也由此声名大震,更成了各地客商的抢手货。永胜瓷器频频登上大雅之堂,瓷乡之称更响亮了。

  • 永胜瓷器以瓷质晶莹明澈绘图明丽雅艳而著称。这与永胜瓷土的优良丰厚密切相关,据建材工业部301地质队勘探表明,仅薄荷坪等四个矿区就有地质储量237.8万吨。由于瓷泥优良,使永胜瓷器具有耐剧热、剧冷的特性,且不易变形,久不褪色。永胜瓷厂在不断发挥这些长处的同时,吸取全国名瓷的经验,和少数民族装饰图案纹样的精华,使产品更具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他们生产的描金五彩龙凤酒具,造型俊秀,典雅别致,色彩富丽鲜艳,一时间成了东南亚地区的抢手货,深受外国友人和海外侨胞的欢迎。后来,永胜瓷厂的产品有四个品种获国家和省励,新家和省级奖励,新产品远销缅甸、泰国、老挝、西藏等地。永胜瓷厂曾经由一个发展两个(一个为丽江地区瓷厂),工艺技术不断提高,新产品的花色品种增至近百种。品种增,产量增加,永胜瓷器的产量,是旧社会的50多倍。

    6


    永胜小镇是文明之邦,她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除了小镇具有历史价值古城建筑,风景名胜和文古迹外,从古到今还有一大批支撑永胜文化的文人。

    永胜发祥历史久远,据《永胜县志》记载:“永胜县内1954年在三川翠湖出土青铜兵器戈、矛、剑和石棺等,现一部分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内。从文物形式看,与昆明晋宁石寨、山西汉滇王古墓、湖北省战国曾侯墓以及四川凉山州各地出土的青铜兵器,风格基本相同。”从出土文物看出,早在青铜时期,永胜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后又和中原汉族结合,创造出灿烂的民族文化。

    由于永胜历史发祥久远,并从明朝时就和中原文化大规模交流,致使永胜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造就了一批文人。永胜文人之多,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据《新纂云南通志》、《永北直隶厅志》、《永胜县志》记载,早在明弘治正德年间“澜沧卫”时,就出了一个神童,名叫张宗楚。此人七岁时,没有进过学堂,就能吟诗。上学后,成绩非凡,对书法诗赋极为精工,以神童身份应试举人,朝廷征辟为翰林院秀才。(见万历年《云南通志》人物,《滇系》卷七十六杂载,乾隆《永北府志》人物、艺文。《新纂云南通志》卷十六)。明朝时代,云南省共举神童十五人,张宗楚便是其中一人。可见,永胜历史上的文人非同一般。

    也是在澜沧卫时,谭升于天顺壬午年(1462年)科中举,成化丙戌(1466年)在京中进土。此二人,为明代滇西最先中试进士,也是当时丽江、迪庆、怒江三地州历史上惟一的进士。另外还有刘思善、刘慥、王寿昌、黎元和等等人物,都是享誉全国,蜚声云南的人物。小镇还有个才女高玉柱,是大理南昭国高氏的后裔,为永胜世袭土知州高土司高长钦之女。高玉柱从小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所学课程均能领会,并能举一反三。据永胜县志记载:民国21年(1932年)5月,龙云的儿子,步一团一营营长龙绳武率兵一营,借军政事务之机来到永胜小镇,到高家相亲。高玉柱欲试高绳武才学,便邀他到观音箐游玩,高玉柱出联曰:“观音箐,箐观音,观山观水观世音”。龙公子对不上来。高玉柱为婉转谢绝龙公子,便自对曰:“龙王庙,庙龙王,龙子龙孙龙父王”。龙云儿子听后愧极,怏怏而返。后来,高玉柱到南京做事,国民政府任命她为西南边疆宣尉团少将团长,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省少数民族头人宣传,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一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因长期在边疆工作,长途跋涉,气候炎瘴,生活医疗条件差,高玉柱患重病去世。去世时年仅36岁,未婚。

  • 到了近代,永胜小镇虽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但文学界里认识永胜小镇的入却不少,原因是小镇里出了个有名的作家海男,并写了散文《永胜小镇》,后来获鲁迅文学奖。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人从海男的文章里认识了一个历史小城。海男优美的笔调和意境,诗一样的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得,读过她这篇散文的文友,亲切地称她“小镇的海男”。永胜和海男的名字一样,留在了世人的心里。

    我在小镇工作的时候,在小镇的田家巷修建了房子,门牌是28号,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房前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颗樱桃树。有小鸟从山上飞来,落到了树上,轻盈如一片羽毛。也有桂花的香气从远处飘来,这香气来自一棵古老的桂花树,全城人都能闻到。我就是在这样一种宁静的环境中写作,那时候,开车和写作是我全部的日子。我写作起步很晚,是1995年。1995年,是中国文学比较低迷的时刻,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选择了文学。并且,在我的身边,在小镇上,还有一大批像我这样迷恋写作迷恋艺术的人。一个小小的镇里,文学社团就有七八个,中国作协会员4个,云南省作协会员有21个,美协会员9个,剧协会员8个。文学社中,比较有名的是,“星巷诗社”、“三川文学社”,“山魂文学社”。

    写东西写得小有名气的也不少。除了海男,一个人名叫马霁鸿,本来只是永胜汽车站的行李保管员,却写出一首又一首好诗,从80年代就在《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春城晚报》、《南方周末》、《青年文学》等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我知道,马霁鸿写作的速度不是很快,他对我说,有时候,他坐一个晚上,最多只想得起一个标题来。我也由此而发生过感叹,在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还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耐心,坐一个晚上想一篇文章的标题! 何禾

    小镇上有个简良开,一辈子喜欢写文章,喜欢考古。简良开是宁蒗泸洁湖畔的人,当兵退伍后在永胜小镇安了家,我不知道这个老实憨厚的小凉山人到了小镇后为什么会这样地执迷文学。80年代,他写了一本《玉麒麟》而出名,为写这个中篇小说,他几个月没日没夜地苦熬。后来,他主要写永胜的历史渊源,写丽江少数民族风情史。简良开研究少数民族风情,可以到山上一两个月不下山,和山里人吃在一块,住在一块。永胜的“他留人”,是一个特殊的彝族支系,风土民风让人目不暇接。他留人为世人所知,就得力于他的挖掘和宣传。他的重要贡献,是研究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的姻缘,从各个方面证明毛泽东的祖先是从永胜迁到韶山去的,文章发表后,他也在全国出了名。现在,永胜毛氏文化,成了一张响亮的名片。


  • 永胜文学艺术界还活跃着一大批作家,除了走出永胜的海男、海惠、毛诗奇、黎小鸣、冯娜(李永天、李黑等永胜籍作家归为小凉山诗人群)以外,李世明、陈洪金、胡继惠、杨学韬、赵晓梅、严谅、谭元怀、胡延平、杨宝琼、杨春山、李梦游、冷碧、周荣新、罗炳辉等等一大批作家成绩斐然。他们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在省内外享有名气。在书画界,永胜的画家书法家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以刘汝璋,闵文新为代表的书画作品,向世人展示着“沧阳”文明之邦的艺术风采。

    7


    永胜“澜沧卫古城”和永胜在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茶马驿站的地位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影响,为永胜小镇的历史添上了光彩的一笔。随着时代的发展,永胜小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古老的文明之邦,她一直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如今的永胜小镇,由于历史的原因,“澜沧卫古城”的城墙拆了,一些古庙和钟鼓楼也拆除了,然而,城墙内的街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走进小镇,小城模样依旧。我曾听路过永胜小镇的人说:永胜小镇十分像一个大村庄。村庄就村庄,小镇的人好似十分乐意在这个村庄式的小城里生活。但逐年来,随着历史的进程,小镇最大的变化,就是城里的马店渐渐没了,马粪味也少了。随之而来的是新园区,新楼房,新道路,宁静的小镇,也充满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小镇上的人,都默默地在这里生活。当然,小镇的老街是小镇人最留念的地方他们依然在这里操守着固有的民俗民风。

    他们同时也跟着新时代的步伐,努力地向前迈进。

    现在,我已经没有居住在永胜小镇了,但每当我回到当年工作居住的这个小镇心里充满感激,对小镇的变化充满了感叹。我每次到了永胜,都会绕城走过那些宁静而亲切的街道。更多的时候,我临风站在新修的沧阳大道上,感受永胜小镇正以豪迈的步伐,伴随着新时代的号角不断前进。

    我相信,随着华丽、宁洱高速通车,永胜小镇这个文明之邦,在墨守古老文化传统的同时,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永胜小镇在滇西北重要交通枢纽的格局依然不会改变。他们依然会在新格局,新气象中坚守和开放,永胜小镇文明之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来源:永胜人文群落



  • 云南省农村信息网www.yn.cuner.cn

  • 丽江市农村信息网www.ljs.cuner.cn 

  • 永胜县农村信息网www.yss.cuner.cn

  • 永北镇门户网 www.44257.govz.cn 欢迎您!

  •                                        永北镇综合信息之窗 www.yongbeizhen.gov.xyz 

  •                            中国农业链 永北镇农业信息之窗 www.yongbeizhen.gov.link 

  • 网链之家 凤鸣大健康服务网 www.fmsc.com.link 欢迎您!

  • 永胜县永北镇凤鸣社区 www.694340.gove.cn 欢迎您!

  •  联系电话13769009811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网友评论
声明 本文由农村链(易村客)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农村链仅提供信息存储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农村链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